经济纵横
    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陇上名医裴正学教授访谈录

【编者按】2015年6月25日下午,本刊对陇上名医裴正学教授进行了专访。访谈围绕裴教授的家学渊源、从医经历、医学成就等方面展开。访谈中,裴教授着重对其家族传承演变史进行了详细介绍。

裴正学教授简介:

裴正学,主任医师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、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、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、国家级中医师带徒导师、甘肃省首批名老中医、甘肃省医学科学院首席专家、甘肃省中医院首席专家,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2015年2月,被评选为“2014十大陇人骄子”。有《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》、《血证论评释》、《新编中医温病学》、《中医方剂学新编》、《乙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》、《裴正学医学经验集》、《裴正学医案医话集》、《裴正学医学笔记》等27部医学论著正式出版发行,发表医学论文80余篇。曾获世界大奖一项、国家级大奖一项、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。于2009年、2014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,2014年当选“中国好人”暨“兰州好人”、甘肃省道德模范敬业爱岗模范及甘肃省“十大陇人骄子”,曾获各类殊荣20余项。传略先后收入《当代世界名人传略》、《当代中医名人志》、《当代中国名医大词典》、《中国名人大词典》、《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》(外文版)等。由其主编的当代中国第一部中西医结合内科巨著——《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》在1996年4月美国召开的世界第三届传统医学大会上获“突出贡献国际金奖”,其本人还获得“世界百名民族医药之星”的殊荣。裴正学教授提出的中西医结合“十六字方针”(即西医诊断、中医辨证;中药为主、西药为辅)引领着中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发展方向。裴正学教授尤其精于临床,在肿瘤、血液病、结缔组织病、肝病、心血管病、胃肠病等方面有着独到造诣,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享有很高声誉。裴正学教授爱好文学、诗词、书法,现有《裴正学小说散文集》、《裴正学诗文集》、《裴正学书法集》、《医学入门行草帖》等文学艺术作品结集出版。

我的家族是三世从事中医的医学世家。我的太爷不是医生,但是个能发家致富的人物,他靠自己的勤劳为我们家族挣得了丰厚的家产,为家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当时,裴家是一个大家族,人丁兴旺,家里的田地遍布渭河两岸,水旱田将近800亩。祖父裴绍俭是位读书人,从小就非常聪明,他在18岁那年参加科举考试。当时,甘肃有两个考场,分别是兰州考场和覆盖整个甘肃东部地区的巩昌考场,他在巩昌参加童子试,在最后考取的300名秀才中名列榜首。虽然我的祖父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读书人,但1905年出现了几百年不遇的情况,他于6月份考取秀才,原本8月份就可以到兰州考举人,秋天就能去北京参加秋闱考进士了。但由于受此前康有为、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发起的“百日维新”运动的影响,清政府实行新政,科举制度在这一年被废除了。祖父因此怀才不遇,认为自己失去了进一步光宗耀祖的机会,从而郁郁寡欢。回到家中,他说:“不为良相,就为良医。”于是,他便立志自学中医,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,在当地的名望也与日俱增。在治疗伤寒杂症方面,祖父在陇南一带以及整个甘肃,甚至陕西东部一带都非常有名,但英年早逝,享年仅33岁。据父亲讲,祖父的去世也跟他一辈子没有如愿在科举上取得功名有很大关系。祖父学医虽是迫不得已,但从客观上讲,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非常杰出的医生。

父亲裴慎继承了祖父的遗志,年少时立志为官,造福一方百姓。祖父去世时父亲只有3岁,在祖母和家族长辈的教养之下,1937年,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兰州一中,9月份考进南京中央大学学习文科,为进入仕途做准备。1938年,日寇侵华,南京沦陷,他有幸从“南京大屠杀”中逃出来。也就是说,我的祖父和父亲均因客观条件制约而无法如愿走上仕途,但他们都天资聪颖,很有才华。

父亲放弃了从政的理想,从南京步行到同样被日军占领的上海,拜现代中医大家余无言为师,开始学习中医。因为父亲有深厚的古文基础,加上一贯学习优秀,所以入门很快。他在沦陷区呆了一两年,等回到家乡时已经是一位优秀的医生了。当时,他看到家乡蓼川村没有一所学校,乡民子弟上学非常困难,便献田出资,捐出8亩地、400大洋,在蓼川裴家庄三宫殿庙办起了一所小学,定名为“蓼川完全小学”。解放后,在原地址将学校改为“蓼川初级中学”,后来成为了一所真正的中学。1957年,在全国性的“反右”斗争中,父亲被打成“右派”,在监狱里关了四年,出狱之后到劳改医院工作,之后又调去兰州劳改医院。因心有余悸,他拒绝了甘肃省人民医院的调动要求,坚持留在劳改医院工作。1989年,父亲去世。1993年,武山县政府提出要求,天水市市委批准,上报甘肃省省委,将蓼川中学正式改名为“慎公中学”,也就是以父亲的名字命名的。“慎公中学”四个字由当时主管文教的副省长所题。当时,父亲的陵墓被迁至慎公中学的后面,还专门设立了“慎公之墓”,原甘肃省顾问委员会主任黄罗斌题写了“慎公之墓”四个字,时任省政协主席的王秉祥撰写了墓志铭。这些事的具体经办人都是我本人,我的学生们都曾前去拜谒过。